广东女主播王焱楠在线(晓庄十英烈寻访│汤藻:潜伏南京,他孤身一人印发革命传单)
主播君的话
在南京中山陵园区白马村,汤藻曾创办一所乡村小学,那年,他仅仅21岁。在白马村,汤藻深入农民群众,教农村子女读书写字,向农民兄弟宣传革命思想,也践行着“行”“知”结合的晓庄精神。革命于他而言,是永远不知疲倦的征程!

晓庄革命烈士纪念碑
他
英姿勃发
追求进步
投身革命
他
单枪匹马
深入农民
创办小学
他
留守南京
无畏无惧
印发传单
他叫汤藻
坚定着革命必胜的信仰
在雨花台英勇就义!

汤藻烈士
这是一张跨越时空的珍贵照片。一顶圆沿帽下,是一张洋溢着青春气息的面庞,这也是汤藻烈士留存下来的唯一一张照片。
汤藻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,为革命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。他没有遗物保存下来,关于他的生前记载少之又少。
9月中旬,南京晓庄学院“晓庄十英烈”事迹寻访实践团一行九人前往汤藻烈士故里江苏省如皋市,走访烈士家族后人,希望能搜寻到更多关于烈士的故事和记忆,填补历史间的空白。
在如皋市城北街道陆姚社区,今年69岁的烈士侄孙汤亚东一家一直生活于此。1908年,汤藻就出生在此地的杨力村三组,也从这里走上了革命道路。
汤藻,1908年出生于江苏如皋杨力村一个农民家庭,化名杨再生。
大革命时期,汤藻考入如皋师范读书,并团结进步同学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。1927年,汤藻在如皋师范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1928年2月,汤藻与同学石俊、马名驹考入南京晓庄师范学习,继续开展革命活动,并加入革命武装晓庄联村自卫团,成为骨干力量,汤藻被校长陶行知视为学生中的中坚力量。
1929年秋,受陶行知委派,汤藻来到南京中山陵园区白马村创办乡村小学。在此,汤藻发扬晓庄精神,热情为农民及其子女服务,教农民子女读书认字,在农民群众中宣传革命思想。不久,汤藻调任南京东洼子小学担任校长。
1930年,南京晓庄师范被国民党当局武装封校后,师生被迫离校。此后,汤藻受命在党的地下印刷厂隐蔽并秘密印发传单。
1930年7月,汤藻在刻写完《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第二师成立宣言》并即将付印时,国民党军警破门而入,汤藻未及时转移被捕。
在狱中,汤藻受尽酷刑,始终坚贞不屈。8月18日,汤藻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,牺牲时年仅22岁。
在汤亚东介绍中,实践团了解到汤藻烈士兄弟五人,其在兄弟排行中最小。汤亚东是汤藻大哥汤芸的孙子。
而汤藻之所以走上革命道路,大哥汤芸正是其引路人之一。
“汤芸最早就读于如皋师范学堂,受其影响,汤藻也考入如皋师范,积极追求进步,参加革命活动,并加入党组织。”实践团成员王倩倩说。
20岁那年,汤藻考入南京晓庄师范,自此在家人的目光中搭船前往南京,却再也没有回到过家乡如皋。

实践团寻访汤藻烈士侄孙汤亚东
时间久远,渐渐抹去了很多记忆。在汤亚东印象中,儿时会经常从长辈口中听到这位叔公,但也是只言片语。“那时,家人们只知道他去读书、教书了,叔公做的那些光荣事迹家人都不清楚。”汤亚东说。
在听到这些时,实践团成员周彤看到汤亚东老人的眼中闪烁着泪光,“他微微佝偻的身躯又低下了一些,手掌轻轻揩过眼角将要滑落的泪水,而后又带着释然与敬意微微一笑。”
周彤觉得,汤藻烈士踏上船时坚毅的背影,成了家乡对于他最后的记忆,但这份真挚的思念在汤藻烈士家人中一代代延续着,并未因年代久远而淡去,令她十分感动,“只言片语间,我们都在他迫切的语气中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与信念,一代又一代烈士精神的熏陶,让这种伟大的充满生机的力量继续传承。”
在晓庄师范,汤藻和同学石俊、马名驹成为学生中的佼佼者,他们品学兼优,被校长陶行知视为学生中坚。陶行知敢于把联村自卫团的“枪把子”交给他们,晓庄周围四十里内烟赌匪患一扫而空。
1929年秋,汤藻受陶行知派遣在中山陵园区白马村创办一所乡村小学。在此,汤藻发扬晓庄精神,他不仅教农民孩子读书识字,还经常走村串户,跟农民交朋友,了解和关心农民疾苦。晚上举办夜校扫盲,讲时事,在农民群众中宣传革命思想。由于汤藻跟当地群众关系融洽,办学也颇有成绩。

晓庄联村自卫团英姿,左二为汤藻,左三为石俊
如今,无论在汤藻烈士家乡如皋,还是南京雨花台,关于烈士的生平记载都只寥寥而已。从相关书籍记载中,实践团也了解到关于烈士事迹的一些散落记载。
尽管烈士故里寻访之行对于烈士生前事迹了解有限,但对于九位实践团成员而言,他们的收获却是颇丰。
在结束寻访离开之际,实践团每位成员心头都萦绕着感动与敬仰。“愈愈而升的热血,滚烫炙热而又流动全身。”周彤说,他们不禁想到小我和大我的紧密联系,在当下,青年学子应当充分汲取烈士精神,雨花英烈精神应在新时代被赋予更新的内涵。
实践团成员王焱楠说,“汤藻烈士自去南京后便没有再回过家,也没有留下照片,在汤亚东老人讲述下,我还是真切地感受到汤藻烈士的雄心壮志,这些远比我在书中读到的来得更加真实,更加让人热泪盈眶。”
王焱楠觉得,因为年代久远,汤藻烈士的故事年轻一辈很少知晓,这更加让她觉得此行实践充满意义,“此次实践活动让我更加了解到共产党人的力量与决心,而如今的我们,恰恰需要感受他们的那份热情,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,并且时刻准备着。”
“人若在青年时候死去,那么他在别人的记忆中永远是年轻的。”1930年,年轻的汤藻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2岁,留下一张青春的照片。
而今,一群20岁的青年学子来到烈士故乡缅怀追思他。“过去,他在这里出生,现在,我们在继承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,未来,我们将他们的精神传递下去,薪火相传。”王倩倩说,烈士的故事不应被淡忘,汤藻这两个字不仅仅应刻在英烈墙上,更应刻在每一位青年学子的心上。

位于南京雨花台的烈士塑像
石破天惊红旗举
碧血丹心赴征程
下一期
让我们走近烈士石俊
一起聆听关于他的革命往事
—End —
此为本平台原创
转载请注明来源
共青团新闻联播(ID:gqviewpoint)
记者|李川
编辑|李川统筹 | 陈凤莉
来源:共青团新闻联播